2010年,何爽选择离开舒适圈。
她跟随丈夫一起从绵阳江油到成都,从一名英语教师转变为高校行政人员,随后接触从未涉及的稽核工作,这一做,就是11年。
转变:从小白到独挑大梁
去稽核岗位前,何爽在五月花做了半年助理工作,得知要去做稽核时,她心里虽然没底,但愿意尝试。
作为一名实实在在的“小白”,何爽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全面学习何为“稽核”。她拿出当年备课的热情和专注,看了大量专业书,又请教了有过稽核工作经验的朋友,形成了对稽核的初步认知:“稽核,就是查对账目,听上去简单,但责任重大”。
“很多人认为,稽核过流程就是点一下,但‘点一下’背后,是每一个稽核人员一条条内容的核实与计算”,何爽回忆,刚到稽核岗位时,稽核部只有3个人,所有的数据审核都由他们3人完成。
最初的稽核审核流程也并非在OA上提交即可,而是纸质票据,需要一张一张进行核定,何爽回忆当时的流程,“我初审好后,还要给上级复核一遍,确定没有问题后,再抱着一大摞票据挨个找领导签字”。
随着集团不断发展,稽核部从最初3人增加到26人,需要审核的内容也增加到20多所院校及相关板块。仅2月28日一天,他们就审核了811个流程。旺季时,一天至少要处理1000个以上的流程。
每一个流程,稽核人员要将所有款项、内容、数目按照规章制度一一核算清楚之后,才点下通过,转领导审核。有重要的专项流程审核时,甚至会出动稽核部一半的人来审核。
正是靠着11年如一日的细致、勤奋、负责,何爽才能从稽核小白成长为能够独挑大梁的稽核部部长。
但要做好稽核,这些还远远不够。
进阶:沟通VS自我提升
“稽核不止和数据打交道,更重要的是和人打交道”,这是何爽工作多年的感悟。
每个院校、每个部门、每个版块大大小小的流程都会通过稽核。申请流程又包括涉经费流程、不涉经费流程、申请、审价流程、报销流程等......人员庞杂,过程繁琐,误会难以避免,稽核人员时常收到催促和质问的信息。
久而久之,何爽就学会了提前与有疑问的同事进行沟通,“时代在变,人在变,并不是所有的流程都有规章制度可以依据,所以当出现新问题时,我们就需要在保障公司利益的基础上,一起寻找一个平衡点,共同解决问题”。
在何爽的带领下,稽核部在审核流程过程中发现有问题、不符合公司规定的情况,都会及时联系提交流程的人员。
一次,一位同事报销差旅费时,生活补贴申请了一天的份额,但该同事去往出差地的高铁票是从12:30开始,按照集团规定,12:00点后出发应当报销半天生活补贴。稽核部就提前与这位同事沟通,在仔细说明情况及公司规定后,对方也欣然接受了修改。
除了与外部积极沟通,要做好稽核工作,还离不开持之以恒地提升自我。
为了让部门的每一个人都熟悉业务,何爽专门制定了部门培训计划,周周小培训,月月大培训,培训包括处理业务、与人沟通等,“培训的目的,就是尽可能地让每位同事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与人员的摩擦,学会及时沟通。”
近两年,这份培训清单上还增加了英语。
2018年,集团开始海外业务,稽核不仅要审核国内业务,还增加了马来西亚英迪大学和泰国西那瓦大学的流程,这对何爽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英语这个东西,放下10年没用,都已经忘的差不多了,但既然工作需要,我就一定要把它捡起来”。
白天,何爽带着同伴们一起审核国外流程,收到英文文件就用软件翻译,直到弄懂所有文件内容再进行相关数据审核。
晚上,她就打开英语学习APP,记单词、看文章,一点点找回语感。如今,何爽已经能够通篇无碍地看懂英文文件了,“稽核的工作就是这样,需要我们不断的灵活变动、提升自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