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第三十六期(2017-08-17)
  • 第三十六期(2017-08-77)
  • 第三十六期(2017-08-17)
  • 第三十六期(2017-08-27)
  • 第三十六期(2017-08-77)
  • 第三十六期(2017-08-17)
  • 第三十六期(2017-08-27)
  • 第三十六期(2017-08-77)
  • 第三十六期(2017-08-17)
  • 第三十六期(2017-08-27)
  • 第三十六期(2017-08-77)
  • 第三十六期(2017-08-17)
  • 第三十六期(2017-08-27)
  • 第三十六期(2017-08-77)
  • 第三十六期(2017-08-17)
  • 第三十六期(2017-08-27)

当前位置:第六十四期>第四版>详细信息

四川天一学院纪建钊:及时充电,优化教学,教师就像一个永动机

来源: 发布于:2022-03-24 浏览:1037

晚上740,纪建钊准时走出寝室。初冬的四川天一学院已有些凉意,他加快脚步,径直走向知行楼,上二楼,路过空荡荡的走廊,最后停在通道尽头的教室前,推开门。座位上的三十多个学生立马齐声笑道,老纪来啦!

201911月开始,信息技术系主任纪建钊就主动抽出12-14点和20-23点两个时间段为学生免费补课。这个习惯一直持续到现在。就在昨晚,他还为大一新生上了一堂《java程序设计》。

 

免费补课,一讲就是两年

那堂课其实并不在计划内,回忆第一次补课的场景,纪建钊说,是因为学生太积极了!

软件专业比其他专业难学,编程逻辑性强,初学者难以理解,需要大量的练习磨合;更难的是,不少学生英语基础薄弱,无法意识到自己在程序中的错误。这些问题,都需要纪建钊逐个纠正。

下课铃声响了,还有不少同学围着讲台问问题。看着那一张张充满了好奇与期待的脸庞,纪建钊原本要离开的步伐怎么也挪不动了,反正下班了也没事,不如就再讲讲吧

想不到,这一讲就讲了2年。

纪建钊当时带了四个班,当天上课的班级自动留下补课,他一周就要额外上四次课。

午间补课时,做完的学生先走了,纪建钊还得守着没做完的。两个小时转瞬即逝,常常是刚结束这边的补课,他又饿着肚子奔赴下午的课程。有学生看见了,就给他买了一份套餐加一个鸡腿。那一瞬间,纪建钊很感动,原来学生是能感受到我的付出的

通过一段时间的补课,纪建钊明显感受到学生写程序越来越流畅了,小错误也少了很多。

好变化并不意味着补课可以结束了,相反,他认为可以将这个办法继续推行下去。

新学期伊始,他便在班上说了补课的事。全班讨论后全票通过。在纪建钊看来,补课既能及时解答学生疑问,还能让他们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软件行业原本就是一个高强度工作的行业,要学好这门技术,就要提前用行业标准要求自己

 

项目驱动,提高学习兴趣

软件专业理论知识多,如果按照教材的逻辑体系一章一章讲,学生的感觉就像在背书,上课兴趣恹恹。

怎么办?纪建钊想到了项目驱动式教学。打破教材逻辑体系,引入学生喜欢的元素,将课程按照一个一个项目的形式来讲解,这样能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纪建钊在C语言的第一堂课上就设置了很多案例。讲台上,只见他随手写下两排代码,原本黑色的显示屏上立马跳出一个乘法口诀表,台下的学生倏地瞪大眼睛;他不动声色,屏幕上又跳出一个万年历,教室里发出一阵低呼。好戏并未结束,他的手指又敲了两下,学生们直接了出来——屏幕当中,一个熟悉的俄罗斯方块正自动下落、组合、堆积、消除。

看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就这样被两三行代码轻易敲出来,所有学生都感觉很梦幻。这正是纪建钊期待的效果。俄罗斯方块是小时候都在玩的游戏,万年历电脑上也常见到,将这些事物引入教学,让学生感觉原来编程这么简单好玩,学习兴趣自然就上去了。

学生有兴趣了,项目中的理论知识也更容易接受了。最后一步是由学生自己尝试编程,教务系统、校园导航图、KTV点歌系统都是他们常做的项目。看到自己亲手做出的程序,学生会产生成就感、满足感,学习的动力也更足

更让纪建钊高兴的是,以前大部分学生是老师说做什么就做什么,现在有同学会自发举一反三了。老师,万年历的底层逻辑和计算器很相似,能不能再做一个计算器出来?经过一番研究,他们真的做出了计算器。

 

及时充电,与学生同成长

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软件行业要求的不仅仅是扎实的基本功,还必须紧跟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步伐。除了备课,纪建钊的课余时间更多的是自觉及时充电。 

2017年的暑假是纪建钊记忆中最繁忙的暑假。当时,Spring Cloud (微服务系统架构的一站式解决方案)出现了新框架。学院的当务之急是要先弄清楚企业对新框架的需求,再将新需求融入教学课程。为此,信息技术系的老师们一致决定,利用放假时间去成都进行市场调研。

那时,纪建钊几乎每天都要跑三四家公司,与岗位负责人交流新框架在具体项目中怎么用、技术又是如何体现的,以摸清市场对新技术的需求。

部分公司是朋友介绍,但更多时候,纪建钊需要在招聘网站上大量浏览,看到有类似招聘需求的公司就主动上门请教。并非每个公司都愿意坦诚交流,纪建钊也吃了不少闭门羹,但一想到学生,他又只得拉下脸皮,再三请教。

功夫不负有心人。两个月后,调研完成,暑假也接近尾声。老师们又马不停蹄赶回学校,按照市场需求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更新课程内容。

变化每时每刻都在发生,这个行业就是活到老,学到老,纪建钊很乐于接受新知识,每天都要主动留出1-2小时来学习,大到软件技术革新,小到课程中该引入什么项目,都需要持久地吸纳新知识。

教书10年,纪建钊感觉工作和生活已经分不开了,教师就像一个永动机,永远在学习新东西,永远在优化教学

2012年,他受大学导师影响走上教师之路,希望能够通过实践知识反哺教育,影响更多人。如今,纪建钊教出的一批批学生正走向社会,为服务社会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