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第三十六期(2017-08-17)
  • 第三十六期(2017-08-77)
  • 第三十六期(2017-08-17)
  • 第三十六期(2017-08-27)
  • 第三十六期(2017-08-77)
  • 第三十六期(2017-08-17)
  • 第三十六期(2017-08-27)
  • 第三十六期(2017-08-77)
  • 第三十六期(2017-08-17)
  • 第三十六期(2017-08-27)
  • 第三十六期(2017-08-77)
  • 第三十六期(2017-08-17)
  • 第三十六期(2017-08-27)
  • 第三十六期(2017-08-77)
  • 第三十六期(2017-08-17)
  • 第三十六期(2017-08-27)

当前位置:第六十七期>第二、三版>详细信息

邵源:携笔从戎,唱响青春!

来源: 发布于:2022-06-13 浏览:1019

首次见到邵源,他正笔直地坐在采访室中,穿着米白色的卫衣和黑色的工装裤。在这个“拖延症”泛滥的时代,他比约定时间提前近半小时到,“这是在部队养成的习惯,想忘也忘不了。”

邵源的故事,要从2018年开始说起。

最美的画卷是边疆 最好的画笔是钢枪

那一年,十八岁的邵源刚进入贵州黔南经济学院,就实现了他成年后的第一个心愿——应征入伍。在他看来,军人是大多数男孩子都想要选择的一种身份,这不仅是中国男儿应有的担当,更是一份保家卫国的责任。于是,整理好行装,邵源正式踏上了“守卫边疆”的征程,也正式拥有了新的身份——中国军人。

邵源加入的是被誉为“科学的千里眼和顺风耳”的通信兵。入伍后,他先后驻守在气候恶劣的新疆边界与高寒缺氧的西藏阿里地区。艰苦的生活环境没有磨灭邵源的斗志,反而让他养成了肯吃苦、能吃苦、不怕苦的精神。

“一字一马,千军万马,虽然海拔高,但志气要更高!”每次遇到困难,他也总会暗暗激励自己,即使日日夜夜连续不断的高强度训练让他双肘肿胀,指尖由起泡流血,到结疤,再到起泡……不断反复,但他从不后退

身体上的坚苦只是一部分,心灵上的折磨也不间断。

作为通信兵,部队对通讯设备的管控相对较严,入伍两个月后,借着班长的老人机,邵源第一次获得能给外界传递消息的机会。当时只允许通话十分钟,邵源第一反应就是打给母亲,但因为是省外号码,母亲不知道是谁,只听她说了一声‘喂’,邵源的眼泪就止不住了,“妈妈听见我的哭声才知道是我,安慰我别太想家,她一切都好。”

当时,邵源激动又难过,虽然自己是祖国的守卫者,但也是妈妈的孩子,在外地待久了,思乡之情难免涌上心头,但每次回营看到边疆的月亮那么皎洁,月亮下还有哨兵站岗,他就觉得这些其实不算什么。因为无数的“守夜者”都与他一样,站在祖国的最边界,为千千万万户人家保驾护航。

退伍不褪色 退役不退志

2020年,邵源结束了两年的军旅生涯,从部队回归校园。虽然人回来了,但是部队与校园生活的巨大差异,让邵源感到非常不习惯。他回忆刚回到学校的那段时间,“感觉自己很木讷,有点社交恐惧,甚至不敢去超市,不敢去食堂,因为需要和别人接触,这是我遇到的一个最大的问题。”

此外,两年的“校园空缺”更让他他有些手足无措。部队上不常接触关于大学的知识,每天只有军事训练计划以及任务执行。从一个长期有计划的生活转换到一个相对宽松的学校环境,邵源期初极不适应,看着别人青春昂扬的模样,他第一次感到迷茫和心酸。

但邵源一想到在军队的日子,“冰山雪海都走过来了,这些困难又算什么?”,没有退缩,邵源选择勇往直前。

为了快速融入校园生活,克服自身的“社交恐惧”,找回久违的“少年感”,他鼓起勇气,积极参与院系举办的各类活动,同时竞选了班长、辅导员助理以及人文系党建中心副主任等职务。他的努力,同学们和老师们都看在眼里,并给予了一致好评。很快,他的沟通能力、社交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社交是一部分,面对两年没有接触的学科知识,邵源也奋力追赶。他深知自己专业知识基础比较薄弱,于是自觉在学业上下苦功夫。课上,他几乎每节课都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密密麻麻的笔记写了一页又一页。

“其实也没想到自己能有这么大的改变,回校前我就有一个想法,那就是不要让自己停下来,找点事情使自己更加充实,所以我大胆竞选了各项职务,参与了很多比赛,把学校和辅导员交代的事情落到实处,管理、服务好班级的同学们。从而在工作中得到了内心的满足。

以少年热血 解他人忧患

2021年暑假,回归校园一年的邵源在新闻中得知河南特大暴雨灾害的消息,“也许是作为退伍军人的一腔热血,让我一看到消息就想马上动身前往支援。”他坚定地说,“当时什么也没有想,只是想着赶紧救人,就算在街上流浪,我也得去!”

到达郑州后,邵源先后跟随博野及时雨救援队、直隶救援队深入河南省新乡市、卫辉市、辉县市等多个重灾区的抢险救援,参与紧急任务十余次,救出灾民5人、搬运救灾物资百余吨,服务时长达144小时。回忆起当时的紧急情况,他记忆犹新:“我们去时虽然洪水明显退却,但部分地区的水还是齐腰深,只能依靠大型推土机往返运人,但是运力有限,被困在山里的人员还有很多。我和同行队员就一边淌水一边吹应急哨,听见前面房屋有人呼喊,是一个大人带着三个孩子,床上还躺着一位老人,不方便背出,车辆也进不来,我们两个决定先将老人背去医院就医,走了两公里多,才遇到接应队员。救援当时其实来不及反应,但是之后心里还是一阵激动,因为自己的力量,别人的生命安全得以保障,这让我感到十分开心。”

待洪水退却,邵源又来到郑州市二七区参与灾后重建工作,在33℃的高温下,他对受灾区域进行环境消杀,整日与密不透风的防护服、重达60斤的喷雾机相伴,每次消杀结束,“坐在地上半个小时左右才能缓过劲,起身后浑身都湿透了。”用于消杀的84消毒液有强腐蚀性,喷雾机有时逆风有时顺风,药水喷到脸上,使得皮肤遭受腐蚀。即使这样,他依旧坚持着,他笑着说:“参与这些活动是我应该做的,虽然面儿上是苦的,但是心里是甜的,因为我帮助了需要帮助的人,我用党和军队教会我的东西服务了该服务的人。”皮肤遭到腐蚀,那是青春的印记,回忆起这段故事,他满眼笑意,无怨无悔。

“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青年提出的殷切希望,激励着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在新征程上奋勇前行。邵源用军装送给了自己一份最难忘的成人礼。回到学校,他用行动为自己铺下前行的路。他说:“青春是用来奋斗的。我们应该多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在磨砺中明确自己的前进方向;更重要的是,要认清每一堂课的意义,用学习充实自己。《士兵突击》中许三多说过一句话,‘我想做有意义的事。’那么大学生活的意义,就在于上好每堂课,把握住每次提高自己的机会,不让自己后悔,自己不后悔的青春才是值得我们奋斗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