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教育扶贫,是扶贫助困的治本之策。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治愚”和“扶智”,根本就是发展教育。相对于经济扶贫、政策扶贫、项目扶贫等措施,教育扶贫牵住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牛鼻子”,是打好脱贫攻坚战的根本保障。
屏幕上一幅绘有山西省各县区的地图徐徐被灯光点亮,同时27个家庭的希望之光也被点亮……11月6日,一项以“希望助学 情暖三晋”为主题,立足山西教育脱贫攻坚的超常规举措——希望教育扶贫助学工程在山西医科大学晋祠学院正式启动,27名来自山西省内贫困家庭学生将在山西医科大学晋祠学院免费接受临床医学专业本科阶段的培养,毕业后会积极投身山西省基层医疗卫生事业。
学院院长翟静贤指出,希望教育扶贫助学工程启动是按照山西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工作的总体部署,从人民群众医疗服务和健康保障需求出发,充分利用高等医学教育资源优势,推动优势教育资源向家庭困难学子辐射,把党的教育关怀送达到这些贫困家庭学子身上的重要举措;是以“立足山西主战场,展现高校新作为”为行动指南,以面向基层培养医卫人才为抓手,结合山西省社会需求,构建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和育人体系的积极探索。
此项工程由山西医科大学与希望教育集团主办,山西医科大学晋祠学院承办,拟规划在2019-2021年连续三年,由学院每年面向山西省内贫困家庭考生,在普通高考录取新生中遴选一定数量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本科教育阶段全程免收学费进行培养。
作为省内唯一一所医学类独立院校,晋祠学院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添砖加瓦,贡献力量。
学院将以“希望教育扶贫助学工程”为契机,在校本部的指导下,发挥医学类高等教育资源优势,以精准的教育扶贫为抓手,积极承担脱贫攻坚任务,拓展教育脱贫质量与内涵,面向山西经济主战场,体现新时代下高校新担当新作为,通过扶贫助学工程避免部分贫困生“因学致贫”、“因学返贫”,促进贫困家庭从根本上脱贫,助力山西省教育扶贫工作;并且依托校本部优质的教育品牌优势,以满足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为导向,侧重这些学生全科医生能力的培养,打造“临床医学特色班”,助力山西省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并与相关部门、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搭建供需服务平台,积极引导受助学生毕业返回基层、服务基层,为基层医疗单位培养一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高素质的本科层次医卫人才,助力山西省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启动大会之后,此次受到资助的学生对扶贫助学工程的资助表示感谢、感恩、感激之情,纷纷表示将坚定理想信念,努力学好基础课程,扎实医学基本功,努力长为新时代需要、社会期望的优秀医学人才。
发挥优势,助力扶贫点教育事业发展
“我读一年级的时候,没有公路,走着小路去上学。现在,我们的家乡,每家每户都修了水泥路,门前的硬化路干干净净,整整洁洁。”这是甘孜州丹巴县巴旺小学一位五年级学生降初格玛作文里的一段话,字里行间充满了喜悦和感激之情。
丹巴县是四川托普信息技术职业学院的定点扶贫县,在2016年,丹巴县在教育方面就实现了“创建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目标,如今的丹巴教育发展水平已经走在了全州的前列。丹巴县教育局局长许林表示,虽然教育发展水平起来了,但是丹巴县直到现在还没有一套完整的中小学素质综合评价系统,同其他省市相比,教育信息化依然滞后。
为此,丹巴县教育局向四川托普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发起请求:为丹巴县研制一套属于本地的中小学素质综合评价系统。四川托普信息技术职业学院是首批国家级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在这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在得知需求后,学院便组织以计算系系主任为首的调研团队到丹巴开展系统研发调研,随后组织专家团队到校进行系统开发。
不久后,《丹巴县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系统》正式出炉。据相关负责人介绍,该系统由“主管部门管理”、“学校管理”和“移动端管理”三大模块构成,涵盖了软件平台管理、系统权限管理、参数设置、校情管理、班级管理、教师管理、综合素质评价、家校互动、留言互动、评价及查询等功能。该系统能在PC端和移动端使用,有机地将主管部门、学校、学生、家长紧密联系在一起,实现了主管部门监管和家校共育,有效地促进学生成长。
许林说,四川托普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免费为丹巴县开发的《综合素质评价系统》软件,对从幼儿园到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学生的成长成才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非常切合丹巴县的实际需要,也为丹巴县成为甘孜州率先使用《综合素质评价系统》软件以此提高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感到自豪。
丹巴县委副书记邓民表示,学院在对口丹巴县脱贫攻坚中所做的大量工作,既是丹巴县人民宝贵的财富,也增强了县委、县政府脱贫攻坚的信心和决心,他希望继续与学院合作,一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二是致力于乡村振兴工作;三是利用四川托普学院的信息技术优势,助力丹巴县旅游发展。
教育扶贫齐发力,贡献希望的力量
落实技能培训,确保拥有一技之长。“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提升贫困人口的造血能力是扶贫工作的核心要素,俗话说“一技在手、吃穿不愁”,要解决扶贫工作中的标本兼治的问题,就要培养贫困人员具有一技之能,转变传统给钱、给物补血式扶贫的套路。集团旗下各学院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对贫困群众进行劳动技能培训,尽可能使他们拥有“学得懂、用得上、能脱贫”的一技之长,锻造安身立命的长远技能。
贵州财经大学商务学院组织专家教授向农民作国家政策及农村经济结构转型的报告或培训;学院动员部分讲师和副教授组成“智库”咨询团,根据惠水县农村产业结构的实际,开展接受农村干部和农民的咨询。动员青年教师下农村、下田间为农村、农民开展科技 、文化服务。
四川天一学院积极发挥高校智力优势,结合松潘县和新光村实际所需,开展健康知识宣讲、防灾培训、主题教育活动讲座、种植培训等4次,志智相扶的各类专题业务培训7次。在对口松潘县第一期会计从业人员培训基础上,组织开展第二期事业单位财会人员到学院培训;在施家堡乡中心小学组织师生开展普通话专题培训、依托驻村干部组织村民开展“防汛减灾”专题知识培训;组织部分松潘县酒店管理人员开展专业知识培训;为提高新光村中药材芍药的种植质量,学院开展送教进村,组织护理系中药专业教师开展中药材种植疾病预防专业知识培训。
四川文化传媒职业学院与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联合成立了石渠县技术技能培训中心,与长须贡马乡签订教师培训框架协议。学院将立足自身在教育、人才、智力、科技和文化等方面的优势,选派大量优秀教师到石渠县大力开展技术技能培训工作,为石渠县增自身造血功能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
四川希望汽车技师学院组织承办“若尔盖县2019年东西劳务协作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班”,学院充分利用有效资源,积极对接四川省创业指导中心,选派优质创业培训师授课,共开展了电工、客房服务、泥工等6期协作技能培训,已培训379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48人,预计培训创收32万元。
四川希望汽车职业学院实训中心主任熊左桥一行到黑水县瓦钵乡曲瓦村组织开展汽车维修工、烹饪技能培训;汽车系党支部书记雷科深入曲瓦村开展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指导村支部落实“三会一课”、共同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党员致富带头人等工作进行培训交流。
“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积极主动参与扶贫攻坚战,集聚力量,为教育扶贫工作出一份力,发一份光,积极投身到这场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伟大事业中去。”四川天一学院党委书记李宗慧说,民办高校在教育扶贫中大有可为,要积极发挥高校优势,集中攻坚,作出我们的贡献。
智力帮扶,培养人才。各学院利用学校师资和智力优势,举办了会计、普通话、护理、党员素质提升、酒店服务等培训班,共培训1096人次;还利用医疗专业优势,送医上门,在扶贫点开展义诊,为当地群众体检诊病;组织学生开展支教活动、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如商务学院坚持长期支教,选派学生到扶贫地学校顶岗实习;天一学院、托普学院结合三下乡活动分别实施了“蜀梦教育”“麦田里的守望者”计划。
在扶贫工作中,集团及院校通过报纸、电视、网站、微信、微博、抖音等平台,大力宣传扶贫中的先进事迹,弘扬社会正能量,使更多人参与到扶贫工作中来。据不完全统计,外部媒体报道集团及所属学院扶贫事迹总数达到175条,其中国家级媒体共计25条、省级媒体共计68条,扩大了扶贫的社会影响力。传媒学院在藏区扶贫当中,捕捉到“擦国旗的藏族少年”,深挖其中的爱国主义内涵,提高了广大群众的爱国热情,受到了中央电视台、央视新闻等多家国家级媒体的报道,微博话题榜阅读近1700万,播放量突破600万,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较大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