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天一学院建筑工程系 唐继华
2017年2月,四川天一学院举行首届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学术论坛,《建筑构造与识图》被学院评选为优秀课程,并受到了在场教授、教师、学生的认可。
《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是讲解房屋构造和建筑工程图纸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工程制图能力、识图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的课程。为了提升学生的工程图纸识读能力,学院建筑工程系在2016年便对《建筑构造与识图》启动了课程改革,确定了以“实际工程案例”为载体,以“工作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改革思路,按照课程教学的课程目标要求,设置了12个实践项目来引导学生的学习,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学生工程识图能力。
首先对课程的64个课时进行了重新分配,在课程总课时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了工程识图与制图的实践教学学时数,我们还利用校内建筑的各个构造进行实地参观和讲解,大大提升了学生对建筑房屋构造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实践课时达到总课时的75%。由于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导致理论学时缩减,我们就通过整合理论教学内容去解决。根据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总目标,我们精简了《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教学内容,并进行了重组。我们根据建筑施工图和结构施工图的图纸构成,将房屋建筑的构造知识容入到工程识图的过程中去,使学生能够将构造知识与工程图纸完全融合。
其次,我们以天一学院的实际工程案例引导教学,在教学中将一套完整的工程图纸和工程案例作为学习的载体。将工程案例引入课堂教学,通过具体的案例,将工程图纸和建筑实物联系起来,大大加强了学生对工程识图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工程识图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启发引导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老师通过引导学生查询资料、教学生读工程图纸、启发学生如何按质完成任务等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的学习热情;采用学生角色扮演法进行体验性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安排了直接到工程现场通过扮演监理员、资料员及现场施工员等不同角色进行体验性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的讨论式教学方法,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各小组对课堂中的问题进行讨论,小组代表归纳发言,最后由教师进行讲评。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教学模式,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收到极好的教学效果。
另外,我们充分应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在课堂内,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将教学内容、教学案例制成图文并茂的课件,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直接的感官刺激,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工程现场图片展示、施工图纸、房屋各部分构造、设计做法等等,这种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加学生的实训真实感,使他们在教室中就能感受到工作实境。在课堂外,充分利用四川天一学院的超星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搭建一个信息化平台,让学生自主学习。另外,我们利用超星学习平台、电子邮件和QQ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方便学生课外学习,将教师的答疑空间移到了课堂外。我们还不定期地利用这些方式在线答疑,对学生进行辅导和交流,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最后,我们坚持既要“走出去”还要“请进来”的思路,进一步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我们将教学、科研和生产紧密结合,尽量为学生提供工程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地深化理解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同时,对多数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的问题,要采取“走出去”的方法,创造机会让教师直接参与工程管理,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提高教学水平。此外,加强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关系,邀请有关行业专家来校参与课程建设改革的研讨会,定期开展探讨研究。通过研讨活动,将行业专家所具有的扎实理论知识、丰富的现场经验和宝贵的工作体会带给广大师生,让广大师生及时了解行业发展前沿,把握社会生产和理论研究中的先进经验和学术思想,通过行业专家的“传、帮、带”,促进课程教学水平的提高。
《建筑构造与识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只有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才能提升学生的工程图纸的识读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和建筑工程职业素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结合我系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建筑行业对人才职业能力的需求不断探索有效途径,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创新,摒弃不足,总结经验。
通过努力,我们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建筑工程系学生对建筑构造和建筑工程图纸的知识理解更加透彻,学生的工程识图能力得到了大大的提高。2016年,在全国“鲁班杯”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建筑工程识图技能大赛中,获得个人“二等奖”;2018年在四川省建筑工程识图技能竞赛中,获得团队“三等奖”。